《病中檢點平生事之前傳:走進時間廊─宿生一日記》

文:小鮑、小明

(這是小明《病中檢點平生事》的前傳,記述他少時,在九龍鄧鏡波學校職業部的寄宿生活日誌,輕描淡寫中流露了慈幼會鮑思高神父的教育理念,適宜細味。)
鄧鏡波學校小聖堂
鄧鏡波學校小聖堂

轉眼一看,依稀再現……

年12,入讀職業部(四年制,學一門手藝以謀生,無份參加中學會考)。
後方知慈幼會的愛心,欲給那些貧窮、頑皮街童一個正途機會,
踏上人生另一階段(及指向永生門)。日後政府發展為職業先修學校。
有幸參與學校最後一年的寄宿生活(宿位50),獲益良多。
印記,7am正,亮燈起牀,啪啪啪,三聲響,
排隊攜同洗面盆、牙刷、牙膏、面巾往洗手間(24水喉位),
要快手,另有12格為大事用,因7:30前會關門。
一切大小二事、梳洗、摺被、舖牀換睡衣,摺好放回小櫃、穿校服要半小時內完成。
另有專人檢視面盆有否放好,牀單畢直妥當否,拖鞋是否放在衣櫃指定位置,紀律分明。

7:30-8AM 自修室準備是日功課,
8:15早點(白粥炒麵),
8:30排隊上堂,
12:30午飯(小碟上,間有一菜一肉,白飯任食)。
有一趣事值得一談,有兩兄弟及數位村童,來自大嶼山,他們都被分配與我同枱食飯。
那兩兄弟的飯量及速度驚人,不見不信,餐餐八碗,三啖一碗,我們未添飯已全煲清倉。
後立分配不同枱號,佩服佩服,真是少餸多飯。
飯前飯後齊唸經謝飯。未聞掌聲,不准偷步,
在此寶貴時間,要守好自己份餸,防鄰友突攻,強搶靚肉!
最佳防守,先播種(口水)包防疫,無人敢取!

四時正,放學後,回宿舍換運動衣、短衫短褲白飯魚,四季如是。
下球場踢波至四時四十五分,準時回宿舍,沖涼,分兩班,每十五分鐘一班,25人,五分鐘完,
1:列隊,2:入每格沖涼房,3:兩下掌聲,放水沖身,
塗皂(全年凍水),20秒,再沖身,準時完,
另一組如是,半小時內,完成沖涼。

包你記得,因第一次,所有新生頭有皂泡,身未沖便要出來,
恩惠一次,只一次可再依此程序洗,
因有專人掌控總掣,一開25個花曬齊開,一關即收,豈能忘記。
尤其冬天,快沖快熱,何況要洗內衣,換校服等,半小時後關閉舍門。
有人試過遲出無飯食,各人續出自修室,溫習是日功課至六時半。
晚飯半小時,七時正於校園內三人一小組,誦唸玫瑰經,反省是日所思所行及小教堂與神師們共晚課至八時復返自修室。
溫習至九時半回宿舍睡覺。

聖堂內的進教之佑聖像
聖堂內的進教之佑聖像

聖堂內的進教之佑聖像日復如是,在一個反叛年齡接受如此規律生活是對成長過程有所啟發,因為在自修室過程,有室友及學長代解學術上問題,不好學者會被影響會自律,無得偷瞓覺、偷笑、偷玩,個個專心功課,不用罰,所以宿生成績都中上,品行亦不差,而接受成教徒亦不少。

宿生一天中,不少時間提你與主同在,自修前後、早午晚飯前後、黃昏飯後每日反思及晚課,令你專心你所要做的事,你的責任,你的角色,這可能在今時今日已不復再了。

聖堂內
聖堂內

這根植在各人身上,各有發展,各有長芽,希望能殊途同歸。

後語:讀罷,小鮑不期然哼着,中學在母校小聖堂學的歌
─《青年慈父鮑思高》;他是我的主保聖人呢!
「青年慈父鮑思高 建樹人間好規模
榮主救靈施教育 含莘茹苦不憚勞
大海茫茫尋渡岸 明星指引勝波濤
群羊今日齊歌頌 望爾神光照我糟 」

圖片由作者提供